【师承师说】郑一: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圈层化”的困与策

发布者:毕浩冉作者:编辑:发布时间:2024-04-30浏览次数:110

  玩鞋的有“鞋圈”,看动漫的有“二次元圈”,玩游戏的有“电竞圈”……被称为“网络原住民”“Z世代的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对新兴的网络技术应用的敏感性强、接受快,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他们也有着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因此更容易在网络空间集结成群。大学生由于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组成了不同的“圈层”,且一个人往往会加入多个网络社群和社交圈层,社群生活丰富多样,其思想和行为也会打上不同的社群的印记。与传统意义上的“圈层”不同,大学生“网络圈层化”不再囿于血缘关系、地域等因素的制约,而是通过不同的兴趣、爱好、身份、认知等元素,组成了各种“圈子”,形成了不同的话语逻辑、行动准则和价值取向,构成了不同的“圈层”。这些“圈层”大圈套着小圈,部分重合又相互有联系,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聊聊有什么问题?

“圈层化”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了信息圈层和社交圈层两大方面。信息圈层,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信息孤岛。以大家熟知的抖音、今日头条为例,它会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来筛选和推送信息。如果我们长期依赖这样的筛选机制,那么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就会变得越来越狭窄,视野受限,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变得片面,最终可能不自觉地陷入一个自我封闭的“信息茧房”。至于网络社交圈层,它包括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同学圈、兴趣圈、临时圈、固定圈等多种多样的圈子。但真正能算作个人的核心圈层的,往往只有那些与“我”关系较为密切的圈子。这些核心圈层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圈层的影响。随着信息获取途径的日益多样化,价值认知的差异也在逐渐扩大,这导致师生之间的对话体系常常难以统一。实际上,大学生在传播和讨论主流声音时往往显得较为被动,却更容易受到非主流声音的吸引。这种非主流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而圈层化现象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对于圈外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难以有效地传递圈内信息并进行价值引导,这使得过滤有害信息变得尤为困难。

  聊聊教育者该怎么做?

  要解决“代沟问题”,作为教师和辅导员,最应该避免的就是灌输式的教育和“鸡同鸭讲”,我们首先要去了解新鲜的事物,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怎么想,了解学生喜欢用什么样的流行语,这同样是一种与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应将自身的兴趣和标签展现出来,让学生们觉得老师也是“混圈儿”的同道中人,每一代人的追求和兴趣爱好都有不同,以身垂范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好爱好、学习、事业之间的关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同时要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聊聊大学生该怎么做?

  要谨慎入“圈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推送信息时主动过滤掉异质信息,不断在“圈儿”中推送同类信息,容易造成“信息茧房”的效应,入“圈儿”之前,同学们要清楚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圈子的契合度高不高,辩证的审视圈中表达出来的观点三观是否纯正。在入“圈儿”后,在保持对兴趣爱好的内容热情不减的情况下,依旧要主动接收主流媒体传递出的信息,维持自己正确的认知水平。

  要老实在“圈儿”。现在流行一句话叫“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社交的圈层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在网络世界中要遵守小圈儿的规矩,更要遵从社会中的规矩。网络社交圈层化还容易引发“群体极化效应”,个体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会因为群体内部的互动和讨论而变得更加极端,从而造成社会危害。“圈儿”中的青年大学生应该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规规矩矩,在思想上和言行上有明确的“底线”和“红线”,谨言慎行,恪守社会的公序良俗。

  要果断出“圈儿”。“圈层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青年大学生在圈子中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入谈论感兴趣的话题,但完全沉浸其中将会自我封闭,与外界的交流减少,只会“画地为牢”“圈地自萌”,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急剧减退,所以同学们应该将圈子作为自身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提升自身素质和本领,积极引导圈子和社会相连通。同时还应正确看待不同圈子间的差异,避免对自己所属圈层外的世界孤立与漠视,认识到圈层的“破壁”并不意味着个性的丧失,以兼容并包的心态来出“圈儿”。

【作者: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