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实地走访悟精神,红旗高扬永流传

发布者:毕浩冉作者:编辑:发布时间:2024-01-22浏览次数:22

       为推进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下融合和发展,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习红旗渠精神,争做红旗渠传人”实践队于2024118日前往河南安阳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及沿途红色精神革命地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学习活动。

红旗渠建成之前林县人民的艰苦历程

      通过走访调研,“学习红旗渠精神,争做红旗渠传人”实践队了解到林州的历史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历史,由于旱魃肆虐,造成了饥荒和缺水的现象。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一百多年次,绝收30年次,甚至出现过5次人相食的惨状。

       这些数字读来触目惊心,却真实反映了当时旱魃肆虐给人们造成的伤害之深。这么多年以来林州一直为水所困,都说水是生命之源,所以如果没有水,人该如何活下去呢?因此,林州人民世代与大旱抗争,林州的历史几乎就是与干旱的抗争史。

图为林州500年的旱灾记录 魏子尧供

图为旱魃为虐 魏子尧供决心修渠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195910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资源困乏但林县有十万人!人心齐泰山移,百姓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走,一锤一凿劈开太行山。

图为领导杨贵 路勇沣供图为设计炮法 路勇沣供

图为百姓齐心战太行 魏子尧供图为炮炸山石 魏子尧供

 修渠过程中涌现出模范英雄人物

  非林州籍的吴祖太1960年初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天工作到深夜。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奔波,总感力不从心,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间,除险队队长任羊成带领着除险队员们一直战斗在凌空除险的第一线。在梨树崖、老虎嘴、珩鹉崖、小鬼脸等悬崖绝壁上,都留下了其凌空除险的雄姿。他长年累月地在山崖间飞来荡去,腰部被绳子磨出串串血泡,衣服和皮肉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工地上逐渐有了这样一句顺口溜:“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图为英雄先辈吴祖太李茂德 魏子尧供图为英雄先辈任羊成 路勇沣供

苦尽甘来”百姓们看见渠水哗啦啦的流出不禁欢呼雀跃

  19654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在分水岭隆重举行,并表彰了74名劳动模范。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政委杨贵满怀喜悦和激情,高声宣布:“开闸放水!”霎那间,红旗渠水从闸门奔泄而出,流进了林县的村村寨寨,流进了人民心里。

图为林州人民欢呼迎水 路勇沣供

图为红旗渠分水闸 路勇沣摄

红旗渠精神与现代融合

  从“战太行”到“富太行”,喝着红旗渠水的人民继续书写新的红色传奇。202210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畔,孩子们稚气的目光注视着先辈们抛洒血汗的悬崖绝壁,渠水不息,精神永续。

图为红色精神 路勇沣摄图为习主席嘱托 魏子尧摄

      探红色之天渠,扬时代之红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习红旗渠精神,争做红旗渠传人”实践队将继续在红色文化领域深耕,不断探索,让红色文化在新青年的思想和行动中获得新的活力,让红旗渠精神在新青年的血脉中继续流淌。在时代的责任和使命的感召下,石大青年将红色的声音带到更远的地方。

 作者:“学习红旗渠精神,争做红旗渠传人”实践队 责任编辑:范万凯 审核:毕浩冉